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如期而至,為了讓孩子們的童年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傷害,遠離危險,今年泉州市兒童醫院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兒童誤食異物展覽,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危險的小物件遠離孩子。
據統計,泉州市兒童醫院每年接診的誤食異物或有毒液體200多例。下圖是從接診兒童搜集到的食道、氣道異物。 快來看看,這一年孩子們都吞了什么?
這些異物有鉆戒、花生、硬幣、雞骨頭、紐扣、葡萄梗、瓜子等,真是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其中,呼吸道異物最常見的是花生,消化道最常見的是硬幣。有些孩子就診時的癥狀卻是咳嗽、氣喘!一位1歲2個月的黃姓寶寶反復氣喘一個多月,咳嗽4天,治療了多次不見好轉,到我院呼吸內科就診后,才發現竟然是1/4粒的花生米作怪。
家長們是不是覺得觸目驚心呢?別急,接下來就讓我院呼吸內科和消化內科的主任們跟大家聊聊該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避免異物的意外傷害。主任們提醒:
以下食物應警惕
堅果類食物
盡量不要給3歲以下的寶寶喂食如花生米、瓜子、核桃、松子、開心果等堅果類食物,因為小寶寶吃堅果很容易來不及嚼碎就吞下去了,即使嚼碎也難以徹底嚼爛,而一旦不慎吸入氣管,就容易導致窒息。
有“外衣”的果仁
有一些有外皮的果仁也要注意了,比如花生皮、開心果皮、核桃皮、分心木和松子殼等,這些在吃的時候“外衣”容易和果肉分離,一旦粘在喉嚨或是進入氣管都可能給寶寶造成傷害。
果凍、口香糖、肉丸等其他食物
特別是果凍,非常危險,質地軟又不容易取出,進入氣管后很容易隨氣管變形,將氣管堵得“死死的”,如果恰好堵住的是主氣道,可能孩子都支撐不了幾分鐘。
孩子誤服后,請勿催吐
幼兒是消化道異物的高發群體,誤吞異物通常見于2-3歲的兒童,愛將手中抓的東西,諸如棋子、硬幣、小釘子、紐扣、回形針、玩具的小零件等放入口內,一不小心就會誤吞。當家長發現小孩將異物吞下以后,只要當時未發現嗆咳、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等窒息缺氧表現,就不必過分緊張,無需想方設法使誤吞的異物吐出來,因為催吐有時反而會使異物誤吸入氣管而發生窒息,尤其是兒童更易發生。專家建議,一旦發生誤食,應及時到有醫療條件診治的醫院及時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此外,醫生提醒家長們:小兒食物應盡可能搗爛、碾碎;不要給孩子易拆成小塊的玩具;更不要在孩子哭鬧、奔跑、嬉鬧的時候喂食;不要在寶寶吃飯的時候進行訓斥教育,或是逗弄寶寶,這些行為都很危險,很容易引起寶寶嗆咳。
家長們還應教育和提醒孩子:
不能躺在床上吃東西。不要將硬幣、紐扣及小玩具等小物件含在口中玩耍。發現口內異物時,應婉言勸說使其吐出,不要用手指強行挖取,以免引起哭鬧而吸入氣道。